○阮伟康

近段时间,以“浙BA”“苏超”等为代表的群众性体育赛事热潮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沉浸式体验运动带来的激情与活力。

热潮之下,余杭首届“未来杯”足球冠军联赛同样交出亮眼答卷——9月13日至14日,镇街组第七轮、企业组第五轮赛事同步开启,24场比赛轮番上演精彩对决,线上观赛人次突破82万,开赛以来相关新闻全网累计传播量更超4914万次。

场内球员奋力拼搏,场外观众热情互动,这份从线上到线下的火热,点燃了大众的运动热情,却也引出一道值得深思的关键命题:当赛事“流量”汹涌而来,如何持续激发其溢出效应,将这份热度真正沉淀为区域发展的长久“增量”?

其实,赛事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强大的“磁场效应”。一场赛事的举办,绝非孤立的体育活动,而是能直接激活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购物等全链条消费,催生出数倍甚至数十倍于赛事本身的直接收益,形成地方消费的“爆点”。

“浙BA”的实践便是最好的佐证:7月6日至9月2日的赛事周期内,280场比赛累计吸引近92万人次观赛,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突破10亿元。这样的成绩清晰表明,“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能立竿见影做大消费“蛋糕”、为区域经济注入鲜活动能的有效路径。

对已凭“未来杯”积累起人气与流量的余杭而言,这份“赛事经济”经验更具现实参照意义。眼下,随着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和苕溪文化风情带加速建设,苕溪马拉松精英赛的筹备工作正稳步展开。这是余杭承接“未来杯”热度、延续体育活力的契机,也意味着我们不仅面临“办好一场赛”的即时挑战,更要直面“用好一类赛”的长远命题。

如何让马拉松赛事与良渚文化、苕溪生态等深度融合,避免“赛过无痕”?如何以赛事为纽带,持续激活餐饮、住宿、文创等关联产业,而非仅靠“赛日经济”昙花一现?

如何借赛事倒逼城乡基础设施升级,让赛道沿线的乡村真正分享发展红利?这一系列问题,考验着相关部门发展赛事经济的系统思维。

要答好这道“增量”题,关键在于推动赛事溢出效应从“即时爆发”转向“持续流淌”。本质上,赛事与文旅同属服务领域,二者的融合不应停留在“赛事搭台、文旅凑数”的表面联动,而需在“场景”上深研、在“体验”上深耕。

一方面,要推动赛事从“单向观赏”转向“双向参与”,比如延伸“观赛+休闲”“观赛+研学”等消费链条,让观众不仅为赛事而来,更愿意留下来逛一逛良渚古城、品一品径山茶,将一时的观赛热情转化为深度消费行为。

另一方面,要打磨赛事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从交通接驳的顺畅度到周边文创的独特性,从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到观赛体验的舒适度,每一处都围绕“获得感”发力,让参与者既能感受竞技的激情,也能体会到余杭的服务温度。

唯有如此,才能让“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真正转化为一个个可感知、可留存的消费场景,才能推动赛事经济从“一时火”走向“一直火”,让赛事“流量”沉淀为余杭高质量发展的长久“增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