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技术成果迈向新质生产力,余杭正成为创新“金点子”落地生金的沃土。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人才引领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持续激活高质量发展主引擎,涌现出一批“成果新、技术强、前景好”的转化项目。
自今日起,本报推出“金点子·金果子——余杭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系列报道,聚焦余杭构建“成果—产业—人才—金融”高效协同的转化生态,讲述政府、平台、企业、人才同向发力的生动故事,记录这片热土上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澎湃动能。
(记者 陈坚 宋晗语 景宇 通讯员 王艺涵 林琰旻) 深褐色的液体从机器中缓缓流出,落入纸杯,腾起一股浓郁的香味……扫码、点选,一杯私人定制的咖啡90秒内新鲜出炉。
“咖啡全部现磨冲泡,咖啡机甚至能记住每位用户的喜好。”杭州全在屋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杨泱递给记者一杯咖啡说,“这些都由云端算法驱动。”
在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C1幢3楼(城西科创大走廊浙大成果转化基地),屋里咖啡的门厅化身开放式咖啡屋,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体验智能茶水间带来的便捷。
“大部分参观者都能成为我们的客户。”杨泱骄傲地说。这位浙江大学光学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从实验室里“磨镜片”跨界到咖啡行业“磨豆子”,完成了一次在旁人看来有些“不务正业”的跳跃。
杨泱的创业灵感,来源于一张张咖啡账单。作为连续创业者,他发现每月喝咖啡要花掉数千元。“这生意有得做!”杨泱认为,传统咖啡店“房租+人工+原料”的高成本模式并非首选。他琢磨的是:能不能用技术“磨”掉高房租、高人工,只留一杯好咖啡?
2017年,“屋里咖啡”正式诞生,一出生就打上了互联网创业的烙印。“物联网的核心是让设备联网,协同工作。”杨泱说,一台普通的咖啡机一旦连上网络,就变成了一个智能终端:手机扫码点单、自动调节研磨度、奶泡密度,甚至还能根据用户反馈实现“千人千味”。
故障自动预警、原料消耗实时监控、支持企业饭卡刷脸支付……这些功能让屋里咖啡与传统自助咖啡机拉开代际差距。
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困难是从互联网跨界到咖啡,让自己从门外汉变成专家。”杨泱说,对接不同城市、不同体系的政务饭卡支付系统,也是一场需要逐个“啃下来”的硬骨头。
浙大系和余杭良好的创业生态成为关键支撑。从早期获得浙大校友天使投资,到入驻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再到一笔笔真金白银的创业补助支持,屋里咖啡始终浸润在“高校-政府-企业”联动的创业创新氛围中。
“我们坐在园区里,每天都有客户上门。”杨泱说,作为典型代表之一,屋里咖啡已化身成为“样板间”,向不断入驻的企业展示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能性。
目前,屋里咖啡的3000多台智能咖啡机和30多家门店已进入全国近百个城市,服务超50万人,客户包括阿里、字节跳动等大型企业。今年上半年,营收已经追平去年全年,企业还在万物生长大会上发布了全新的“机械臂咖啡解决方案”等未来科技产品。
记者手记
一杯智能咖啡,折射出一座城的创新生态。杨泱告诉记者,余杭不仅提供政策与资金,更营造出一种“逼你创新”的氛围,当身边的创业伙伴都在突破边界时,屋里咖啡也不甘只做“卖咖啡的”,而要用科技重新定义一杯咖啡的价值——目前,屋里咖啡计划推出“茶水间全屋定制”服务,结合AI建模,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从实验室的精密光学到茶水间的智能咖啡,杨泱的创业历程恰是余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微观缩影——它不需要宏大叙事,只需在一杯咖啡的温度里,验证一个“金点子”如何变成实实在在的“金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