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凌怡) 今年以来,余杭区捷报频传。继在全省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浙江工作会议上捧回“二星平安金鼎”之后,6月13日下午,在全市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杭州工作会议上又传来好消息:余杭区荣获2024年度全市平安建设考核区、县(市)第一。
在余杭,平安建设与经济发展如同DNA双螺旋般紧密交织、同频共振。余杭深耕“安全即生产力”治理理念,构建协同共生的发展生态,推动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双向赋能、良性互动,以优异答卷书写时代新篇。
双向奔赴
构筑安全与发展的双循环
位于区政务服务中心的“法律服务专区”已成为企业家们的新地标。公证服务、司法鉴定、仲裁、法律援助等功能模块集成,企业的所有法律需求“一站式”解决。某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感慨:“过去遇到专利纠纷要跑多个部门,现在在这里就能拿到全套解决方案,时间成本降低70%。”
司法领域效率革命不断深化。“电子对账单”系统嵌入小程序合同模板库,助力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商户电子对账,去年1-9月该物流中心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同比下降7.28%。而全国首个“网络消费纠纷在线调解平台”更是在数字经济领域架起“云端天平”,年均化解纠纷80余万件,护航全区网络零售额突破3309亿元大关。
平安建设反哺经济作用凸显。之江实验室警务服务站提供证件办理、人才落户等“一站式”上门服务;余杭公安构建15分钟安防响应圈,推出“助企共富”八项服务,打造“一码增值办”“帮办团”等举措,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近年来,余杭聚焦“法治安商、服务惠商、平等亲商、环境暖商、稳定护商”五方面,实施优化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十大项目”,安全环境持续优化,去年新设市场经营主体5.86万家,存量总量突破30万家,增量和总量均列全市第一。
固本强基
织密全域平安的防护网络
余杭区综治中心作为“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集成公共法律服务、矛盾调解、仲裁诉讼等功能。李先生因裁员未获赔偿,在“法律咨询”窗口求助,坐班律师联动人社等部门调解,半小时内完成劳动仲裁材料提交。
该平台整合19个常驻部门、15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设26个服务窗口与50个功能室,打通“法-调-仲-访-诉-研”全链条。各部门协同配合,实现群众“进一扇门解决多数问题”。2024年,综治中心接待群众超3万人次,受理纠纷1.2万余件,成功调解6000余件。
这种高效治理的密码,就藏在“余安”共治体系下的平安“最小治理单元”中。余杭组建轻装PTU巡防队伍穿梭街巷,运用“空中交警”“机器狗”等科技力量织就“数字天网”,发动平安志愿者组成“流动哨兵”,构建起“人防+技防”的立体防控网络。在村社基层,余杭激活治理神经末梢。仓前街道推进“警保民共治”物联会,提升微治理质效;径山镇小古城村依托线上平台云端议事;闲林街道西溪源村创新村级“110”热线化解矛盾。在“余安”共治体系支撑下,多方力量协同发力,让基层治理既有科技精度,更显民生温度。
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转化为消费市场活力。余杭万达广场推出“安心付”模式,将培训充值款纳入监管,消费“一笔一结”,提升消费者信任度,降低商户获客成本。这种信任经济带动消费增长,2024年余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3%。
数智赋能
重塑现代治理的底层逻辑
数字化改革正重塑余杭基层治理新范式。“余智护杭”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宛如“智慧大脑”,通过数据实时跳动,将原本散落于各系统、条线的零散数据串联,经精细治理和标签归集,形成全区融合、共享的社会治理“一张图”。
该平台横向联通法院、检察院、公安、信访等职能部门,实现数据按权限共享;纵向贯通镇街、网格数据,构建起高效协同的数据交换共享体系。依托这一平台,事件响应率达100%,事件闭环率提升至99%以上。通过全量矛盾信息的汇集与深入分析,平台还能精准高效地进行风险预警,推动基层治理从“事后处置”向“源头预防”转变,实现“治未病”。
以区应急管理局为例,其依托“余智护航”平台上线的应急消防应用,对市场主体实施分领域、分区域、分级别的风险管控,建立“红橙黄蓝”四色风险预警机制,对重大风险企业开展每日智能巡检,并“靶向”派发整改任务。这一举措既推动企业自主整改隐患,又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企业迎检时间压缩60%以上,实现安防投入向发展动力的转化。
余杭通过治理现代化的创新探索,实现平安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推动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