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正然

1963年4月,毛泽东到杭州视察,浙江省委编印了《一批干部参加劳动的材料》。这7份材料中就有余杭县委农村工作部的调查报告《五常公社大队干部参加劳动好》。

毛泽东在审阅这批材料时,将题目改为《浙江省七个立博体育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5月9日写下长篇批语,高度肯定这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认为这有利于“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关系”。

回眸往事,佳话如歌。当时群众评价干部“四多四少”:赤脚劳动的多了,田埂上走来走去的少了;点头商量的多了,关起门来开会的少了;落户在贫下中农家里的多了,睡在公社机关的少了;带头做榜样的多了,指手画脚、讲空道理的少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去的郊区农村变成今天的城市新中心。半个多世纪前的“五九精神”能否登上新时代发展的“新客船”?答案是肯定的。

这是新时代凝聚群众的需要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群众看干部什么?就是看作风。

60多年前,原红星大队副队长宋阿才很少和社员一起劳动,社员说“我们队里养了个‘五保户’”,他讲的话自然也没人听。自从他转变作风,积极参加劳动,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社员对他的态度转变了,都说“我们的生产一定搞得好”。

行动是最好的宣言书,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今天的基层干部只有赓续传承“赤脚下田地”的好作风,要求群众做到的,首先带头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增强自身“磁力”,才能将群众牢牢凝聚在我们党的周围。

这是新时代知晓群众的需要

现在的基层干部大多是才出“学府门”就进“政府院”,缺少车间生产、田间耕耘、社会摔打,群众生产生活遇到哪些困难、有什么渴盼需求,都是心里没底。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大体会大相径庭;或“键对键”收集,也只能浮于浅表。唯有抵近一线去,扎进群众中,才能掌握真情、摸清实况。

那时,友谊二社的社员不愿参加田间劳动,都争抢着到杭州运菜皮。为了弄清原委,支部委员沈雪良等人也跟着运了一次,才知运菜皮工分高。他和社员商量后,把运一船菜皮的工分从50降到24,及时解决了劳动分工上的矛盾。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能沉淀多少真情。近些年,屡有党政机关干部转换角色,体验快递小哥头顶烈日穿梭街头的酸楚,他们一致感叹:“这样的钱不好挣”“快递小哥讨生活不易”。

唯有“汗滴禾下土”,才知“粒粒皆辛苦”。对民情的了解,“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基层干部只有将身子沉到群众中,让脚踩在田埂上,和群众一样吃苦、流汗、受累,才能知道群众的难处在哪,问题的根由在哪,作决策、定措施、干工作才能推己及人。

这是新时代服务群众的需要

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路。那时,丘桥片大队干部要向公社汇报工作,起码要跑5公里,有时跑到公社还找不到人,一来一去得花半天时间。后来因为片里有公社干部常驻,一般的工作汇报就不必再跑。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群众的幸福指数往往需要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来换取。解决邻里纠纷、改善公共设施、关心老幼人群,都需要基层干部深入村社每个角落,深入到居民家中,亲力亲为做好针头线脑的工作。

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须分解落实到基层干部的具体行动中。

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必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拿出“用脚步丈量民情”的情怀,将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办成放心事、舒心事、顺心事,以“卷裤腿”的姿态深入一线找问题,以“撸袖子”的气概凝心聚力办实事,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填满奔赴幸福路的“心窝”。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