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徐媛 陈玮铭) 25日,由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组织的水利考察团抵达良渚古城遗址,来自不同国家的8名国际代表及水利专家,通过实地探访与学术研讨,系统梳理良渚水利系统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
考察团首站来到良渚博物院,系统了解良渚文明“水坝-城市-稻作”协同发展的水利体系。“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由11条堤坝构成庞大网络,其防洪标准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同时兼具灌溉与运输功能。”南京大学副教授赵晓豹讲解道。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考察团实地走访陆城门、南城墙、莫角山宫殿遗址等。赵晓豹现场解析古城“水门”设计的精妙之处——通过护城河与水道系统,实现漕运、防御与排水功能的统一。
“这里的建筑工程令人印象深刻,良渚先民不仅设计了完善的防洪系统,还对水资源管理非常精心。我猜想他们当时既用这些水道来保障饮用水源,也用于交通运输。”瑞典Fortum Sverige AB公司安全工程师Linda Ingegerd Ormann感叹道。
下午,考察团聚焦良渚遗址外围水利系统,依次探访山前长堤双坝(长庆湖)、平原低坝(鲤鱼山遗址)及谷口高坝(老虎岭遗址公园)。在老虎岭遗址公园,专家实地参观坝体剖面展示柜,并了解良渚水利系统特色建造工艺——“草裹泥”。
此次考察还设置了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研学环节,通过卫星遥感、微环境监测等技术,专家们直观感受到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并就“如何平衡工程开发与文物保护”展开跨界对话。
作为全球坝工领域权威机构,国际大坝委员会自1928年成立以来,致力于搭建国际科技交流平台。除了良渚古城遗址,考察团还探访了江苏溧阳抽水蓄能电站、新安江水电站、中国水利博物馆等标志性工程,形成“古代-现代”水利工程的完整考察链。此次考察是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的重要延伸活动,以“溯源治水文明,共谋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搭建起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话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