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解语 金于城 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 摇慧敏) 王宁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考古项目负责人,良渚水利系统的主要发现者。

将于5月20日参加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的王宁远近日接受记者专访,将对于良渚水利系统的研究娓娓道来。


良渚水利系统将

中国水利史前推1000多年

中国水利史以往是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讲的,而良渚水利系统比传说的大禹治水还要早1000多年,将中国水利史推进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

在王宁远看来,良渚水利系统之所以值得世界瞩目,不仅是因为它的年代早、规模大,还因为它结构复杂、功能全面,营建也非常科学化。

王宁远介绍,良渚水利系统分为高坝库区、低坝库区,形成的库区面积大约相当于现代的中型水库,水量相当于三个西湖;谷口高坝、山前长堤、平原低坝和溢洪道等共同构成的复杂结构体现了先进的建坝技术和科学理念。

良渚先民为何要营建规模如此庞大、结构如此复杂的水利系统?

良渚文明所在地区夏季雨水丰沛,冬季干旱少雨。良渚水利系统通过高、低两级水坝的巧妙布局,不仅将夏季的大量降水蓄留在山谷和低地内防止洪灾,还能在冬季提供必要的水源。

虽然防洪是人们首先能想到的功能,但经过深入研究,学者们发现这可能并非良渚先民修建水利系统的首要目的。

王宁远介绍,良渚水利系统有着防洪、运输、调水、灌溉等综合功能。以运输为例,良渚先民通过筑坝蓄水建起了一张连接多个山谷的水上交通运输网。良渚古城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大木,直径可能近六七十厘米,长度约十几米,仅靠人力无法搬运,当时就是通过阶梯状的水路运输到城里。

可以说,水利系统为良渚古城的平稳运行提供了外部条件,也是建造古城的前提,没有水利系统,良渚古城就建不起来。


多学科融合

是水利考古的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有做遥感的,做地理信息的,做测绘的,还要有做水利的——做水利的人,他才会知道大概在哪个地方会有坝的线索。”王宁远告诉记者。

王宁远的团队里,各种专业的人才都有。2011年开始,团队就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赋能良渚水坝考古工作,发现并揭示出良渚水利系统的完整结构。根据几十年的研究经验和成果,王宁远和他的团队更总结得出了一套基于空间考古的水利系统遗迹快速调查法。2019年申遗时,良渚水利系统发现有11条水坝。这几年,考古工作者采用这种方法又发现了立博体育水坝,总量达到了30多条。

运用这种方法,王宁远和他的团队花了一年时间,发现全省疑似古代水坝大概有1000个。他希望把方法进一步总结,推广到各个省的考古研究工作中,相信将极大促进水利遗迹的发现。

此外,考古工作者也与南京大学合作探索了一种自动寻找水坝的机器学习方法,以良渚遗址作为总结模型的样本,让机器掌握判断标准,准确率可以达到70%。也许今后,一张卫星影像就可以标定水坝遗迹的位置。

王宁远相信,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有各种各样的古代水利实践,良渚古城恰好是当时各个地区水利成果的集中体现。随着各地水利考古工作的推进,很有可能找到立博体育的水坝遗迹。

目前,良渚水利系统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有待研究论证。王宁远认为,考古学家需要立博体育地和水利领域专家合作。借着此次参与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的机会,他期待可以认识立博体育专业人士,促进未来的良渚水利系统研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