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伟康

近日,2024年第四季度“杭州好人”榜单公布,余杭又有1人上榜。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以来,余杭累计入选市级及以上模范好人53人,其中“中国好人”3人,“浙江好人”14人,各项数据均位居省、市各区县前列。

平凡孕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盘点余杭历年来荣登各类“榜单”的榜样人物——有三十余年初心不改,将小古城村“致富经”广泛传播的村党委书记林国荣;也有坚持公益讲座二十余年,积极在乡村“种”文化、“育”文化的文化特派员金旸;有奋不顾身徒手砸破车窗成功救出被困母子,以善行义举温暖社会的“00后”小伙汤益鑫;也有向世界讲好良渚故事,让良渚文化有看头看得懂的“守护者”孙海波……他们用一桩桩看似平凡的小事,唤起人们的共鸣,为“微光成炬”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参照系。

道德建设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需要深耕细作的文明工程;好人效应不是昙花一现,而是需要持续培育的社会生态。要让“好人之花”开遍余杭大地,一方面要继续通过群众的眼睛来寻找发掘身边的好人,让群众真正成为举荐榜样的主体力量,点燃他们发现美、弘扬善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要继续通过群众提炼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发掘道德典型,挖掘他们身上的朴素但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为身边人树立价值坐标。实践表明,群众评、评群众的过程,就是人人寻好人、人人树好人的过程,也是人人学好人、人人做好人的过程。

当然,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若要让好人风尚延续,还需注重好人礼遇,增强好人群体的荣誉感。值得欣喜的是,这些年来,从媒体对好人事迹的深情礼赞,到社区里“道德长廊”的巍峨矗立,余杭完成了从精神褒奖到文化濡染的升华,让道德模范不再是被仰望的星辰,而是成为触手可及的精神标杆;从发放文化保障卡、赠送文艺演出券,再到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和润”基金,余杭让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更加鲜明,让道德建设找到了坚实的落点。

正所谓“与善人游,如行雾中;虽不濡湿,潜自有润”。对于身边的好人,我们不仅要感恩铭记他们的凡人善举,更要汲取他们崇德向善的内在力量和道德养分,并将此主动转化为见贤思齐的新生动力。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学习好人、争做好人、帮扶好人、礼遇好人,让“好人之花”开遍余杭大地,让“好人文化”为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