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杰

在全省经济大盘中,余杭再次展现出“挑大梁”的分量。

最新数据显示,余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13.20亿元,增长7.0%,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增速,总量保持全省第一,增速持续位居全市第一,充分体现出“经济大区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也再次表明了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雄心抱负。


动力因何而强

动力因何而强,关键靠产业,核心在结构。

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高质量发展所追求的,不仅是指标上的一次次突破,还要在结构上不断优化调整。这意味着经济发展要有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升级,而产业就是这一切的命脉根基。

一直以来,余杭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把握重点产业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发展底座。

细看三季度“成绩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3%,1—8月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4%。

这背后是余杭牢牢把握时代机遇和政策红利,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自2022年发布“黄金68条”产业政策以来,余杭经过三年的实践与优化,到今年年初推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68条”产业新政,在迭代升级中对标国际国内形势、竞逐前沿赛道,加大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与之联动的举措也在迭代。年初,聚焦四大未来产业赛道的“未来攀峰”行动启动;9月,“模域空间”正式启用,标志着余杭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布局中迈出关键一步,通过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瞄准“有核无边、全区引领、多点示范”的产业路径,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如今,余杭的产业“家底”,既有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引擎的新兴产业在发展壮大,也有以“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类脑智能”为特色的“1+3+X”未来产业体系在科学布局,还有传统产业焕新升级。


活力从何而来

城市的活力,深刻影响着发展走势和城市未来。活力从何而来?余杭有自己的答案。

9月29日,浙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杭州超重力场核心设备在余杭启用。以此为标志,余杭作为浙江原始创新能力最强区域的地位愈发巩固。

回眸前三季度,一系列创新成果涌现,为余杭经济增长添底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之江实验室主导的“三体计算星座”成功首射,将算力送上太空;灵伴科技十年磨剑,其AR眼镜畅销全球;天目山实验室的新型“飞行汽车”,让低空翱翔的梦想触手可及……

这背后有一种走好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的坚定。区委十五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引领”不动摇,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让创新始终成为引领余杭高质量发展的最核心基因密码和最鲜明城市气质。 

10月24日,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时,再次强调要围绕深化创新余杭建设,加快构建具有余杭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科创企业技术攻关、投融资等需求,推进“三送三给一揭榜”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联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所,加快推进杭州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产教融合培养基地建设;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导向组建人工智能生态基金,给予人工智能产业相关领域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多维度、体系化的举措,厚植着创新创业的沃土。

这里不仅有创新的沃土,也有展示的舞台。今年以来,余杭发布的两批城市机会场景清单,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首试首用”机会。

在这个舞台上,一个新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正在余杭加速形成。

今年公布的首批杭州十大“科技新特产”,有一半来自余杭;程天科技推出的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一经上市即“秒空”……一大批余杭“智造”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科技消费体验,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都印证了这一趋势。

从简单的“给政策”“给项目”向“给机会”“给场景”迭代,不变的是“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承诺。


潜力由何而生

谈到营商环境,大家总说经营主体的感受说了算,“用脚投票”正是企业最真实的表达。前三季度,全区新设市场经营主体5.56万家,同比增长26.3%,在册总量达32.27万家。

“余杭是最懂企业的政府。”这句在企业界广为流传的话,正是余杭营商环境最生动的注脚。

“余省心”平台是这个理念的数字化呈现。这个集成了审批、政策、金融、人才等服务的综合平台,已归集全区13.81万家企业数据,形成200余项企业标签,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今年以来,平台上线政策284条,兑付资金超21亿元,“免申即享”比例达69.2%,资金兑付时间平均缩短3个月。

线下,43个“省心驿站”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各个产业园区。在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二期,企业可办理20余项高频事项;在南湖未来科学园,低空经济服务专区提供6大应用场景支持。这种“线上+线下”的全域服务网络,让企业感受到“服务无处不在”的贴心。

余杭对人才的吸引力,同样可以从一组数据中看到:截至目前,全区人才总量突破50万。

这背后是迭代“8+1”人才政策体系,构建“顶尖—领军—青年”人才雁阵梯队、创新双栖双创人才自主培育模式、完善人才全周期服务保障,为人才打造的归属感。正因如此,余杭成为了欧洲科学院院长、北航国新院空间环境与行星科学实验室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唐纳德·丁韦尔口中“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宿:“让我能全心投入科研教学,收获了深深的温暖与归属”;也成为了零零科技创始人王孟秋心中“逐梦追光”的舞台:“余杭有好政策、好生态、好服务,更有一群愿意陪你‘为热爱发光’的人”。

不仅如此,余杭还成为了以流动性著称的“数字游民”的首选地。

“数栖八条”专项扶持政策发布、杭创(人工智能)营等8个AI+产业项目签约、首批6位主理人获颁入驻钥匙……随着良渚数栖湾AI+产业社区正式开园,昔日漂泊的“数字游民”也正式成为余杭“数字居民”。

从“游”到“栖”,这是人气,也是潜力。

引来高人气的还有越来越丰富的文体活动:良渚5000+艺创园入口处车辆排起长龙,拖着行李箱的外地游客、推着婴儿车的家庭、结伴而来的年轻人,让人流在这个原本安静的艺创园区持续涌动;“未来杯”足球冠军联赛中,绿茵场上,来自镇街、企业的球员全力以赴,掀起体能风暴,赛场外,城市热点商圈、景区景点内纷纷支起第二观赛点,比赛外溢的能量在消费场所、美丽乡村之间蔓延……

“文化流量”“赛事流量”变成“发展增量”,让余杭“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前景被看见、被期待。前三季度,余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0%。

城市的烟火气里,升腾起更旺盛的发展潜力。

7%的增速,是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蹄疾步稳的生动注脚,彰显出产业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的活力与城市能级的潜力。它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座城市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勇攀高峰的决心与姿态。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启的历史交汇点,余杭正以澎湃动能奔赴更加辽阔的未来,在奔涌的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新时代答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