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白大褂、佩戴口罩与手套的工作人员,正围绕良渚遗址开展专业作业


在良渚博物院,游客可以借助AR眼镜的缩放、旋转、操控等功能360度观察文物细节


(记者 金一清) 良渚5000多年的物换星移,从建立到沉寂,再到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吸引世界的目光,离不开一代代人对良渚的保护、研究和发展。这期间,形成了许多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良渚实践”。


用科技打造遗址保护的铠甲

良渚遗址是典型的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兼具软土和高地下水位双重特性,特别容易出现渗水、苔藓霉菌等生物破坏,以及裂隙、冲沟、坍塌等病害,严重影响了遗址的保存寿命和展示。然而,这些问题并非良渚独有,而是全球潮湿土遗址保护的常见顽疾。

从埃及的金字塔到中美洲的玛雅遗迹,潮湿环境往往让文物加速老化。但在良渚,人们找到了破解之道:用科技铸就一副铠甲,不仅守护遗址本体,还延伸到发掘、研究和利用的全链条。

早在2022年,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就启用了“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平台,这是一个覆盖“发掘、保护、研究、利用”四位一体的数字平台。这套系统连接着1006个摄像头、5个无人机场,以及遍布各处的感应光缆等。

遗址上空,卫星遥感每季度扫描1次,无人机每月巡航1次,地面传感器24小时监测土体含水率。一旦发现异常,系统将自动预警,响应时间从过去的3天缩短至30分钟。

研究人员还能在这个系统中搭建数字孪生场景,模拟难以演练的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研发淹没分析模型找出隐患薄弱点,从而针对性地制订处置预案。

虽然有了一身科技的铠甲,但是对于这个5000多岁的“老人”,科研人员仍需要细心呵护和保养。

2024年7月8日,全国首个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专业实验室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揭牌启用。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文物保护团队负责人高海彦介绍,立博体育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目前全球都还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仍处于探索阶段。攻克这一难题,将为全世界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利用提供新路径。

譬如,他们研发的绿色环保植物精油,喷在遗址本体上,不会改变遗址本体表面颜色,能有效抑制苔藓、霉菌的生长。同时,构建了重大风险“预测、预警、处置、反馈”的闭环管控机制,探索出了土遗址保护利用的新路径。

如今,良渚的科技保护经验已走向世界,良渚积极与多国遗产地对话,分享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实践和经验。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理念转变:从被动修复到主动预防,让科技成为遗址永恒的守护者。


用互动筑就文明传播的桥梁

如果说科技是保护的铠甲,那么互动则是让良渚“活起来”的桥梁。

在良渚博物院,一群孩子戴上AR眼镜,兴奋地“触摸”五千多年前的玉琮。那一刻,历史不再是尘封的展柜,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良渚文化的展示互动不仅拉近了公众与遗产的距离,还通过文创和志愿服务,构建起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

先谈AR眼镜,这项“黑科技”已成为良渚互动展示的爆款。余杭企业灵伴科技为博物院量身定制了这款智能眼镜。戴上它,参观者眼前将展开一个混合现实世界:馆内文物瞬间“活化”,重现良渚古人生活,比如玉琮的制作过程,或古城的水利系统如何运转等。

互动不止于科技,文创产品是另一座桥梁。

2022年杭州良渚日,良管委启动实施“良渚MEI”生活美学工程,成立了由多家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组成的“良渚MEI”生活美学联盟。通过多维度解构良渚文化,开发了600余款文创产品,2024年的销售额达2.7亿元。其中,玉琮主题饰品、神徽图案丝巾等爆款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更接地气的,是银龄志愿者。在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65岁以上的银龄志愿者有77位,服务于博物院和遗址公园。今年71岁的海红已服务了15年,她曾凭借年度超2000小时的服务时长被评为“杭州市功勋志愿者”。她自豪地说:“良渚文化像一本书,我们与游客一同阅览。”

这些老人不只是讲解员,更是桥梁:他们分享故事,让游客从文化遗产中感受到情感温度。良渚的互动经验,证明了传播不是单向,而是双向对话,它让五千年文明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用机制铸造人与遗产和谐基石

良渚不是孤立的遗址,而是嵌入群众生活的活体。遗址周边的村落,市民们在体育场上挥汗,村民们谈论“飞地”带来的新希望。

良渚的大遗址保护机制,核心在于人与遗产的和谐共生。正如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叶维军谈论大遗址保护的机制时说:“从单纯强调保护,转变为将遗址保护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局中考虑,不再局限于就保护谈保护。”

发展的落点在乡村振兴。新港村,原是“美丽洲”,今变“体育洲”。新港村党委书记何建国介绍,截至目前,新港村3.5平方公里的村域面积上,已先后建成2片11人制标准足球场、2个标准篮球场、1处室外乒乓球场地、11处室外健身点、2000平方米的波浪道场地以及红土网球场地、文体中心等一系列体育设施。

此外,新港村无人机基地目前拥有一条长300米的固定翼无人机跑道、一个10亩的旋翼机训练场,还有共计500平方米的无人机专属配套用房。

产业发展起来后,一些村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村民俞爱英在村里研学宿舍担任宿管员,平时负责管理和打扫。她说:“在家门口工作,我还可以照顾孙子。暑假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来这里研学。”

更具创新意义的,是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期“十大工程”中的“良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程”。针对良渚遗址保护区内14个村落,制定“文保飞地”政策:在区外建发展大厦,帮助村集体发展物业经济。

据介绍,1995年良渚遗址保护面积约33.8平方公里,2013年拓至约111平方公里,后又划定约242平方公里的良渚大遗址保护范围,现在良渚文化大走廊规划范围有600多平方公里。叶维军说,如今可以统筹的范围更大了,能做的自然也立博体育了,比如把14个村庄放在一张蓝图上规划“飞地”。

“良渚实践”证明保护不是负担,而是机遇。在第三届“良渚论坛”上,这份经验将照亮立博体育人与遗产的和谐之路。


分享: